【浮笙月刊】202310

浮笙月刊第202310期「我在人生这所大学学什么?」,浮笙只是一个笔名。

话题 Topic

抓住一个观点,留下一些思考

「我在人生这所大学学什么?」

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认识自己的过程,做着静默的自问自答,它是我内心深处恬静的一隅,而文字是这个过程自然流露出的画面。

人生这所大学

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明年(既 2024 年)第一批95后就要“三十而立”了(没错也就是我)。听上去有点不太对?我给你们算一笔。首先“三十而立”的说法出自《论语》,在古代没有周岁的说法,年龄以虚岁来计数。其次虚岁的正确算法是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一岁。所以到2024年,95后按照虚岁来算,满足古人对于“三十而立”的定义。

我的年龄计算器

如果你觉得我是要贩卖年龄焦虑了,那么恰恰相反,我想抨击的是“三十而立”这一观念其实是一个社会陷阱。孔老夫子的原话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在回顾和总结他的一生,原本没有一丝教导和训诫的意味。然而,放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中,“三十而立”似乎成为了一个人生必经的关卡,仿佛人一旦接近30岁,就会有人天天敲打着提醒你:时间不多了,你准备好面对30岁了吗?你达到有“立”的标准了吗?俨然,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形的社会规则,《规则的驳论》一书中很好的概括了这种规则的由来:

《规则的驳论》中的社会法则

如我所见,这种规则的束缚感有个明显的风水岭,那就是我们正式踏入社会的时候。当我们还处在校园的庇护之下,社会的规则对我们来说是相对模糊且遥远的,但是一旦我们毕业踏入社会,就仿佛是入彀于一个充斥着复杂且古怪规则的新世界。我们会发现,社会不断地拉扯着我们的个人边界,试图与这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贴合,而这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数量以指数级增长,仿佛每天都有无尽的难题等待解决。于是乎,我们不经意间揭示了一个真理:人生是无意义的

丧系哲学家叔本华曾提出过一个钟摆理论,形象的描述了这种“无意义感”:他认为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欲望无法满足就感到痛苦,一旦得到满足就感到无聊

叔本华的钟摆理论

那么如果人生无意义是一个真理,我们还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呢?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去回答的问题,而我给出的解答是:与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如换一个看待问题的方式。我把人生看做是一个虚拟的大学(对比现实中的大学),将遇到的各种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命题,然后以课题取学习和研究。如此这般,我给予了生命活的理由,甚至给人生加了点趣味的色彩,我的姿态不再因为棘手的问题踯躅不前,它们反而成为了我的源动力。

下面我将介绍下我在人生这所大学所做的课题,请看大屏幕(下图)。

人生的课题

我的人生人生课题脑图2023版

在展开我的课题之前,先介绍下我的一位大学导师:个体心理学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就是介绍了他的理论)。我发现我很多观念和阿德勒的思想不谋而合,我也基于他的部分理论构筑自己的人生观,例如他提出了人生三大课题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现代阿德勒心理学在其基础上又加入了2 个课题:自我课题和灵魂课题,而相应的我的课题是: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拥抱世界。

课题1:认识自己

打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的耳边仿佛已经吟诵起了一片暗骂:这个人要来鸡汤和说教了。而我依然要讲这个课题是人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题,正是对它的理解让我毅然决然的想写下我的学习报告。“认识自己”恰如佛陀打坐时的蒲团,一目之罗容易疏忽,却确承载着最广阔的思想,是人构建世界观的基座。

在我搭建名为“我”的基座之中,有3块重要的“积木”:

  1. 人首先要为自己活着
  2.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3. 认识到自己的可变性

“为自己而活”并不是让我们成为自私自利的人,而是要认识到活的根本是只有你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以及不要活在他人的认可和臧否之下。

阿德勒的“勇气”

而认识自己的局限性,也不是给自己设限,而是降低自己获取幸福的阈值。承认自己可能无法成为伟大的人——就像小时候被要求说自己的梦想但最后没有实现——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承认这个时候,所以我们会疲于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制造出很多毋须的烦恼。

相应的,承认自己的局限也意味着躺平接受中庸,还要看到自己的可变性。我一直觉得人是一个变量,我们可能拥有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但是变化的动机却是无限的。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社会身份上的上限其实存在的,你的社会地位或者成就毕竟有很多外力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是你随时可以开始改变你的人生,做你觉得有意义的事,通过改变获取幸福是可以掌控的。这个过程用互联网黑话来说就是“赋能”,为人生这个原本空洞的躯壳添一些美丽色彩。

在当前阶段,我的“赋能”之一就是月刊的创作,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认识自己的过程,做着静默的自问自答,它是我内心深处恬静的一隅,而文字是这个过程自然流露出的画面

课题2:理解他人

阿德勒的三大课题背后其实都隐含着他的一个哲学观: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里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人际关系,而是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中的一份子,我们无法脱离人群、社会独自生存,而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在阿德勒的工作课题中也提到了,但凡是工作没有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原则上来说不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因此除了“认识自己”之外,我们还要学习“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的前提是要理解集体这个概念,我觉得《树上的男爵》做了很好的回答。

“他懂得这个道理:集体会使人更强大,能突出每个人的长处,使人得到替自己办事时极难以获得的那种快乐,会为看到那么多正直、勇敢而能干的人而喜悦,为了他们值得去争取美好的东西(而在为自己而生活时,经常出现的是相反的情形,看到的是人们的另一副面孔,使你必须永远用手握住剑柄)。”
树上的男爵的墓志铭:“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上文中的“他”是一位住在树上的男爵,特立独行,游离于市井之外,但他却在这种疏离之下发现了集体的秘密,身在集体中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好的集体就是拥有共同的目标,当大家都往一个方向努力并且可以自由发挥各自长处的时候,集体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这里同时隐含着两个条件:共同目标和平等。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不理解本质上来源于对他人集体的陌生,目标不同因此所处的圈层也各异,自然无法相互的“理解”。

在我看来,“理解他人”有两条有效的途径:

  1. 坦诚地沟通,最好是面谈。
  2.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他人的过去和背景。

而我目前在做的具体的事有二:其一是对同事的“访谈”,希望通过如此在工作上找到共同的目标共赢。这是一次有趣实验,至少在我目前看来真诚的寻求沟通往往也能收获对方友善的回报。其二是我希望累积一些历史的书籍的阅读量,并借于此能跟一些长辈有更多的沟通,佐证阅读中了解到的历史,也想挖掘出更多可以捣鼓出的故事。就像《秋园》的作者杨本芬一样写下一些真实的故事,抽离出其中可以流承下去的精神内核,为他们做一份专属的“回忆录”,为后人做一个特殊的“相册”。

课题3:拥抱世界

然而在“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之后,人生中仍然潜伏着荒谬: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好像都是在做一种经历的重复。试着回答:一年过去,你是活了365天,还是活了一天,重复了365遍?。

陷于这样的重复性中,人们最简单的个性被抹杀了,而且人被压缩成为预定行为的抽象集合体。而对抗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我觉得就是保持好奇,拥抱世界。了解世界的运转,接纳多元的文化,洞察社会的本质,开阔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从重复性的片面中剥离出来,从而“拥抱”世界。

女性主义就是我今年最感兴趣的社会话题。上野说:“性别”是太过明显的阶级对立,以至于容易被忽略。将某种事态看作“自然”,就是对其置之不理

我开始理解这种忽视的原因了——导致了女性主义经历了多次的浪潮冲击如今依然存在男女的社会不平等——,很大程度因为男性自身的选择性忽视,没有男性参与的女性主义是无法成功的。另外女性主义需要纲领和理论,没有理论的思想就会像一场暴乱草草收场,因此我们需要从近代社会的体系开始分析造成不平等的根因。

#MeToo运动,伊藤诗织说我们更需要#WeToo

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是个幻想的美丽泡沫——我能感觉到自己身处一场推动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可以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贡献一份力量。

后记

老实讲,本文的写作着实不易。其实我在构思这篇文章的骨架时逻辑是清晰,本意就清晰的,其实就是阐述下本人人生课题的由来、选题内容、研究方向和具体项目。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总是在分享和总结之间做权衡,自己读来也难免有些地方流露出说教的意味。实来惭愧,表达还需精进,望各位读者海涵。

另外想说的是我文中引用了很多名言,名言之所以成为名言,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也知道听从内心的声音去生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就像我前面说的,人是一个变量,在改变上有无限的可能,就算是一点微乎其微的改变,也可以往幸福的道路迈进一步。

最后分享下马伯庸在《太白金星有点烦》中借助李长庚说出的感慨:

“超脱因果,不是不沾因果,而是只存己念;太上忘情,也不是无情无欲,而是唯修自身。”

不忘初心,修得自我,愿你我都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完)

灵感 Eureka

灵感的画集,在脑海中闪烁

如果人的一生一定有找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觉得就是认识自己。这听起来是一个莫比乌斯似的无尽循环,然而乐趣就在于从任何一个角度横截下去的切面,都是一个崭新的自己。他熟悉又陌生,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当我们未得到爱情时,它是幸福的,但我们往往忽略了痛苦也是爱情的一部分,甚至爱情的痛苦远大于爱不能及的痛。我认为爱情就是一种平衡力,今天幸福一点,明天痛苦一分,就在这个拉扯中维持了平衡。
心理学中研究发现,人在面对不确定、模糊的事物时,容易给自己找借口或者想象自己的能够应付这一切来掩盖自身的无能为力。

记录 Record

观察自己留下的痕迹,不枉未来

📚 阅读

【图书】《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
很棒很完整的非虚构类纪实文学,帮助读者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前因后果做了详尽地梳理,对事故的科学和政治成分的解析振聋发聩(有机会对其核原理专门写篇文章)。
作为 20 世纪末最大的“人为灾难”,很难说人们到底有没有从中学到教训,例如看 2011 年的的福岛核泄漏。正如黑格尔的金句所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忽略历史的教训,更是要反复的提起和铭记,不要遗忘。

【图书】《邓小平时代》【美】傅高义 (Ezra.F.Vogel) ⭐️️️⭐️️️⭐️️️⭐️️️
相当震撼的一本书,满满的干货和知识点。
它让我认识到政治的政策,甚至说一条历史上流传的标语,不再是一段政治课本上的文字那么简单,它背后有着有血有肉的历史,有着果断的决策和深度的思考。
邓工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一直在坚持做他觉得对的事——大部分时候确实也是对的,正如他说的“三七开”——并且能够顾全大局把它做好,无论是建立外交、稳定内局、推行改革,每一件都是国家甚至国际的大事。其中最对的事当属“改革开放”,但是他同时也谦虚表示他只是改革开放的提倡者,成就要归属其他实干家,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这是领导者高尚的品质。
他可能也不是完美的执行者,但他一定是杰出的指挥家,致敬这种摸着石头过河仍能不忘初心的精神!

【图书】《寻路中国》[美] 彼得·海斯勒 ⭐️️️⭐️️️⭐️️️⭐️️️⭐️️️
感谢何伟和雪顺,让我有幸遇到这本书:它带给我幽默轻快的阅读体验,更帮助我在中国人根源性探索上有了更新的认识,提供了扎实的素材。
何伟的这种犀利的幽默,带源于对生活对中国最质朴的观察,当你逐渐熟悉他的风格后,你又能感受到其背后深刻的思考。
本书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情怀,刻画了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巨变下基层人民的众生相,中国人在这种时代洪流冲刷下,其骨子里的韧性正如贝壳里的珍珠熠熠生辉。

🤝
广告位永久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