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笙月刊】202306

浮笙月刊第202306期「我的女性主义学习报告-浅谈性骚扰」,浮笙只是一个笔名。

话题 Topic

抓住一个观点,留下一些思考

「我的女性主义学习报告-浅谈性骚扰」

女性主义者“是任何承认男女平等且都具备完整人性的人”。男性也被纳入其中,因为他们也受到我们都生活在其中的、支配一切的无形体制的约束,而这个体制就是“父权制”。

楔子

女性主义是今年我最感兴趣的社科话题,同时也在持续地看相关的书籍,久而久之在这未知海域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浮现出 3 个问题:

  1. 女性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终点在哪?
  2.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现状如何?
  3. 我为什么会对女性主义感兴趣?

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2》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写作,是对自己的质问和回答”。同样的,我也希望通过专注地写作,来试着回答这三个问题,但又一直碍于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于是乎不了了之。
终于,在 6 月出现了一则相关的微博热点事件,成为了我开始写这个话题的最大动因,它就是川大女生地铁事件

川大女生地铁事件的隐射

可能大家对此事件都有所耳闻,我还是在此简单概括下这个事件的始末:川大一女学生在地铁上怀疑被一男子偷拍,于是在网上曝光了该男子并称其猥琐偷拍男,结果男子实际没偷拍被冤枉,后续双方达成和解,该女子因为造谣诽谤受到了校方对应的处理。

提示:媒体往往会呈现出他想让你看到的新闻(包括我这里:)),所以尽量不要被舆论所导向。

当然,这个事件的舆论热度很大程度来源于阶级仇视和道德谴责,在此先按下不表,我们重点剥离出事件的前半部分来看,即该女子对疑似偷拍行为的处理。

回到女性主义本身来说,我从该事件中得出了以下结论:现代中国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已经具有一定的女权意识和个人保护意识,但是当今社会总是容易对女性受害者(或者说潜在的)扣上敏感的帽子,表现出不完善保护机制。下面这篇女子发表的博文就是最好的佐证:

排除该女子个人情感因素不说,从划线部分我们可以知道她是有一定的女权意识的,至少是知道保护女性的隐私权益。但是该女子在未确认是否被偷拍的情况下提前诽谤男子,除了本身的道德原因外,我觉得还有一层因素是社会本身对女性受害着的低容忍度。

这种低容忍度在无形间给女性受害者(或者说潜在的)加上了“敏感”的前缀,也在潜移默化的让女性意识到自己是“敏感”的,从而容易做出一些不太理性的判断和行为——这就是父权制社会的常见现象,以后会更多的提到——在这个事件中的表现就是:我遭到的偷拍->我要维护我的权益->我先曝光他->收获男性的同情和女性的赞扬。被认为是“敏感”的女性跳过了对事实的验证,做出了看起来“敏感”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后续舆论抨击她的导火索。

更理性的处理方式应该是,找一个公正的第三方,例如地铁的管理员或者一些维权机构。但是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敏感”的来源还有社会机制对于女性的不完善。如果女性有合法合理的渠道去处理类似的事件,谁还会去网上宣布自己被侵犯权益呢,毕竟还有“受害者有罪论”对于女性二次伤害的可能性。

性骚扰的困境

在中国,性骚扰被视为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偷拍想要被定罪为性骚扰很难,而且偷拍属于骚扰程度较轻的那一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0条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在遭遇性骚扰时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受害人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针对女性的性骚扰问题还存在一系列困境:

  • 女性真的会去投诉性骚扰呢?
  • 性骚扰举报成功率高吗?
  • 举报成功后如何保护我不被报复?

性骚扰问题的如此困境,是因为每当有性骚扰的举控,加害者首先总是试图将受害者与其周围分离隔断,使其陷入孤立。比如,散布受害者的不良名声,暴露其隐私,向其家人亲属施加压力,等等。很多受害者就是因此而放弃或取消举控。在性骚扰需由受害者亲自起诉的时代,一个困难的课题,就是如何让原告在漫长艰难的诉讼期间一直坚持下去。(这一段部分引用自《厌女》)

但是,经过女性主义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们能看到这个社会在进步,在给予女性更多平等的权利以及性别上的保护,例如阿里巴巴内部的AID性骚扰投诉平台。

加害者的觉悟

为了帮助女性摆脱性骚扰的困境,一味地建立保护受害者是不够的,还要从根源上教育男性不要成为加害者。因为很多时候,不成为受害者不是女性自己能够选择的,而且要求受害者发声则更为苛刻残酷。我们还需要的,是让“高危人群”的男性努力“不要成为加害者”,对,因为这是“我们男人的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上野千鹤子的《厌女》中有一个章节提到了日本在性骚扰方面的变革:

1997年,关于职场性骚扰,发生了一次范式大转换(paradigm shift),即“改正均等法”将性骚扰的防止与处理规定为经营管理者的责任。通过这次法规改订,接受“防止性骚扰教育”的对象,从容易成为受害者的女性,变成了成为加害者可能性较大的中层以上管理职位的男性,实现了180度的大转换。

简单来说,就是让“高(作案)风险的(男性)人群”接受防止性骚扰的教育,从根源上排除加害者本身,从而来减少性骚扰的现象。初次读到的时候还是挺震撼的,感叹日本居然可以做到这种程度,也许是因为日本社会的性骚扰现象确实很严重把,但是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性骚扰预案。

最后的结尾,我想先引出《女性主义有什么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

女性主义者“是任何承认男女平等且都具备完整人性的人”。男性也被纳入其中,因为他们也受到我们都生活在其中的、支配一切的无形体制的约束,而这个体制就是“父权制”。

性教育专家方刚对此的评价是:“正如我的阶级地位不等于我的阶级立场,我的男性生理性别也不等于我不能为男女平等奋斗”。
你看,这就是读书的好处,我可以说找到了女性主义者的共鸣,仿佛找到的组织,我可以说我就是一名女性主义者(当然,还在学习中)。如果你看到我的这个说法时,感到一股厌恶和排挤感,或者认为是虚伪和假意,那么希望我的这篇文章以及后续的文章能够让你转变想法,没转变也没关系,我也不在乎。

(完)

灵感 Eureka

灵感的画集,在脑海中闪烁

记录 Record

观察自己留下的痕迹,不枉未来

📚 阅读

【图书】《2001:太空漫游》阿瑟·克拉克 ⭐️️️⭐️️️⭐️️️⭐️️️
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当人类个体放在宇宙维度下时,无形中有股压迫性的力量,让人不得不低下头颅,亲吻谦卑。

【图书】《消失的13级台阶》高野和明 ⭐️️️⭐️️️⭐️️️⭐️️️⭐️️️
本书通过一个设计巧妙的刑事案件,牵引着读者陷入推理和死刑的双重思考漩涡之中。死刑是否有必要?当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候,你已经开始意识到死刑问题的两面性:相对的正义和绝对的法律,那么你也可以成为那个针砭时弊的“社会监护人”。

【图书】《厌女》上野千鹤子 ⭐️️️⭐️️️⭐️️️⭐️️️
不平等逼迫女性思考和挖掘社会的本质,“厌女”就是一块被掩藏起来的伤疤,深刻的刺痛着每个人的性别认知。女性主义,光有女性的自我认识是不够的,更要引导“加害者”避免继续加害的行为,男性也要认识到且行动起来才能平等公立。

【图书】《命运》蔡崇达 ⭐️️️⭐️️️⭐️️️⭐️️️⭐️️️
平凡而伟大用来形容人的一生从来不冲突。命和命运是两个不相同的词,命是被动的接受的无何奈可,命运是主动选择的顽强抵抗,面对命运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活下去。

【图书】《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
写意潇洒的一本历史小说,故事性略显单薄,但是作者的历史深度和幽默感带活了人物,正如正餐后的甜点。

🎬 影视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
让我感触最深的两个点:
1. 一个人一生只做三两事的工作并不会显得无聊,反而有一种可爱的执着。
2. 脱离不了生活的平庸,又不想被生活所束缚,看书是最好的选择。

【电影】《银河护卫队》1~3 ⭐️️️⭐️️️⭐️️️⭐️️️
随着银河护卫队3的完结,回顾了下前两部,漫威里最喜欢的一个系列,感觉一个有趣的团队比个人英雄主义要有意思点。

【电影】《疾速追杀4》 ⭐️️️⭐️️️⭐️️️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已然没了欣赏这种打打杀杀电影的心境,感觉动作内容同质化严重,但是不得不承认电影的画面和镜头感是绝佳的,截图就是桌面

🤝
广告位永久出租